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

方山子传译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参考资料:
1、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轼卷:李宁人民出版社,1996:337-340
2、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227-234
3、周先慎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167-172

方山子传注释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lǘ)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chí)(chěng)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dùn)于光、黄间,曰岐(qí)亭。
(ān)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
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
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
隐人:隐士。
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
闾里:乡里。
侠:侠义之士。
宗之:崇拜他,以他为首。
宗,尊奉。
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
遁:遁世隐居。

余谪(zhé)居于黄,过岐(qí)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zào)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jué)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岐亭:宋时黄州的镇名,在今湖北麻城县西南。
屋:帽顶。
岂:其意为“(这)难道不是······”。
方山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
遗象:犹遗制。
谪:降职。
矍然:惊讶睁眼相视貌。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hàn)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使酒:喝醉酒后爱发脾气,任性而行。
好剑:好摆弄刀剑一类武器。
余在岐山:宋仁宗嘉祐七年,苏轼任风翔府签判,时陈糙之父陈希亮知凤翔府。
苏轼这时始与陈糙相识订交。
岐山,指凤翔。
凤翔有岐山。
怒马:愤怒地鞭马独自冲出去。
“一发”一句:一箭射中它。
“精悍”一句:精明英武的神情气度。
精悍,精明强干。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bó)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
穷山中:荒僻的山中。
“此岂”一句:难道没有独特的造诣修养能够作到这一点吗?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gòu)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tǎng)见之欤?
异人:指特立独行的隐沦之士。
佯狂:装疯。
垢污:言行不屑循常蹈故,被人们认为是德行上的垢污。
倘:或者。

参考资料:
1、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轼卷:李宁人民出版社,1996:337-340
2、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

方山子传赏析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重点写隐居时的生活和思想态度(随物赋形)。主旨:说明方山子为弃显闻富乐,独来穷山中的异人。文体:形式为应用文(传记:他传);内容为记叙文。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受感情.写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

  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借他人之酒解自己胸中之不快.方山子实乃自悲不遇(暗示手法)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方山子传拼音版参考

(fāng)
(shān)
()
(guāng)
()
(huáng)
(jiān)
(yǐn)
(rén)
()
(shǎo)
(shí)
()
(zhū)
(jiā)
()
(guō)
(jiě)
(wéi)
(rén)
()
()
(zhī)
(xiá)
(jiē)
(zōng)
(zhī)
(shāo)
(zhuàng)
(shé)
(jiē)
()
(shū)
()
()
()
(chí)
(chěng)
(dāng)
(shì)
(rán)
(zhōng)
()
()
(wǎn)
(nǎi)
(dùn)
()
(guāng)
()
(huáng)
(jiān)
(yuē)
()
(tíng)
(ān)
()
(shū)
(shí)
()
()
(shì)
(xiàng)
(wén)
()
(chē)
()
(huǐ)
(guàn)
()
()
()
(wǎng)
(lái)
(shān)
(zhōng)
(rén)
()
(shí)
()
(jiàn)
()
(suǒ)
(zhe)
(mào)
(fāng)
(sǒng)
(ér)
(gāo)
(yuē)
()
()
()
()
(fāng)
(shān)
(guàn)
(zhī)
()
(xiàng)
()
()
(yīn)
(wèi)
(zhī)
(fāng)
(shān)
()
()
(zhé)
()
()
(huáng)
(guò)
()
(tíng)
(shì)
(jiàn)
(yān)
(yuē)
()
()
()
()
()
()
(rén)
(chén)
(zào)
()
(cháng)
()
()
(wéi)
(ér)
(zài)
()
()
(fāng)
(shān)
()
()
(jué)
(rán)
(wèn)
()
(suǒ)
()
(zhì)
()
(zhě)
()
(gào)
(zhī)
()
()
(ér)
()
()
(yǎng)
(ér)
(xiào)
()
()
宿(xiǔ)
()
(jiā)
(huán)
()
(xiāo)
(rán)
(ér)
()
()
()
()
(jiē)
(yǒu)
()
()
(zhī)
()
()
()
(sǒng)
(rán)
()
(zhī)
()
(niàn)
(fāng)
(shān)
()
(shǎo)
(shí)
使(shǐ)
(jiǔ)
(hǎo)
(jiàn)
(yòng)
(cái)
()
(fèn)
()
(qián)
(shí)
(jiǔ)
(nián)
()
(zài)
()
(shān)
(jiàn)
(fāng)
(shān)
()
(cóng)
(liǎng)
()
(jiā)
(èr)
(shǐ)
(yóu)
西()
(shān)
(què)
()
()
(qián)
使(shǐ)
()
(zhú)
(ér)
(shè)
(zhī)
()
(huò)
(fāng)
(shān)
()
()
()
()
(chū)
()
()
()
(zhī)
(yīn)
()
()
()
(shàng)
(lùn)
(yòng)
(bīng)
()
()
(jīn)
(chéng)
(bài)
()
(wèi)
()
(shì)
(háo)
(shì)
(jīn)
()
()
(ěr)
(jīng)
(hàn)
(zhī)
()
(yóu)
(jiàn)
()
(méi)
(jiān)
(ér)
()
(shān)
(zhōng)
(zhī)
(rén)
(zāi)
(rán)
(fāng)
(shān)
()
(shì)
(yǒu)
(xūn)
()
(dāng)
()
(guān)
使(shǐ)
(cóng)
(shì)
()
()
(jiān)
(jīn)
()
(xiǎn)
(wén)
(ér)
()
(jiā)
(zài)
(luò)
(yáng)
(yuán)
(zhái)
(zhuàng)
()
()
(gōng)
(hóu)
(děng)
()
(běi)
(yǒu)
(tián)
(suì)
()
()
(qiān)
()
()
()
()
()
()
(jiē)
()
()
()
()
(lái)
(qióng)
(shān)
(zhōng)
()
()
()
()
(ér)
(rán)
(zāi)
()
(wén)
(guāng)
()
(huáng)
(jiān)
(duō)
()
(rén)
(wǎng)
(wǎng)
(yáng)
(kuáng)
(gòu)
()
()
()
()
(ér)
(jiàn)
(fāng)
(shān)
()
(tǎng)
(jiàn)
(zhī)
()

方山子传作者

苏轼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

方山子传其他参考

« 上一首
下一首 »

猜你喜欢

  • 邻里相送至方山(只役出皇邑)

    【邻里相送至方山】只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1]。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2]。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3]。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4]。积疴谢生虑[2],寡欲罕所阙[6]。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7]。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8]。
    202阅读
  • 晚次方山精舍却寄张荐员外

    楚腊还无雪,江春又足风。马羸三径外,人病四愁中。西塞波涛阔,南朝寺舍空。犹衔步兵酒,宿醉在除东。
    21阅读
  • 方山寺松下泉

    唐代章孝标
    石脉绽寒光,松根喷晓霜。注瓶云母滑,漱齿茯苓香。野客偷煎茗,山僧惜净床。三禅不要问,孤月在中央。
    16阅读
  • 游方山宿李道士房

    唐代徐铉
    从来未面李先生,借我西窗卧月明。二十三家同愿识,素骡何日暂还城。
    14阅读
  • 邻里相送至方山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100阅读
  • 贺新郎·饯广帅马方山赴召

    宋代李公昴
    世羡官高大。又谁知、几多卿相,身荣名坏。我辈相逢无愧色,彼此苍颜健在。又容易、分携越海。写出阳关离别恨,看一行、雁字斜飞界。天下宝,愿自爱。白衣苍狗须臾改。久冥心、鸡虫得失,晏鸟鹏迟快。君带貂蝉头上立,老我荷衣草带。肯此膝、向人雅拜。远饯元非趋炎者,二十年、相与形骸外。义金石,更坚耐。
    51阅读
  • 城头月·和广帅马方山韵赠斗南楼道士青霞梁弥仙

    宋代李公昴
    工夫作用中宵昼。点化无中有。真气长存,童颜不改,底用呵磨皱。一身二五之精媾。积得婴儿就。试问霞翁,三田熟未,还解飞冲否。
    39阅读
  • 台城路·送周方山游吴

    朗吟未了西湖酒,惊心又歌南浦。折柳官桥,呼船野渡,还听垂虹风雨。漂流最苦。况如此江山,此时情绪。怕有鸱夷,笑人何事载诗去。荒台只今在否。登临休望远,都是愁处。暗草埋沙,明波洗月,谁念天涯羁旅。荷阴未暑。快料理归程,再盟鸥鹭。只恐空山,近来无杜宇。
    6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