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出自 唐代诗人 的《 山中(山山黄叶飞)

全诗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全诗译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1、张国举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23

全诗注释

长江悲已滞(zhì),万里念将归。
滞: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1、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23

全诗赏析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
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
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
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
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
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
“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
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
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
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
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
“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
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
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
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
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
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
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
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
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
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
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道:“寄兴高远,情景俱足。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
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
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
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
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

1、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16-17
2、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26

扩展资料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注释及译文

王勃(唐)的《山中》选自全唐诗:卷56_49。

【注释】 ①滞:留滞。

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③况属:何况是。

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集评】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云:“此疑咸亨二年(671)寓巴蜀时作(见《春思赋》),故有‘长江悲已滞’之句”。诗中暗用宋玉《九辨》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又谢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句亦可参。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亦可参。《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寄兴高远,情景俱足。” 【鉴赏一】 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王勃羁旅行役、客居思归的愁绪,语言苍劲豪放,意境浑朴悲壮,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详情>>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赏析

山中》这首诗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鉴赏二】 《山中》这首诗的前两句“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写的是山中所见之景。诗人王勃运用极其朴素,极其简约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将进入视野的万里江山,郁积在胸的千古乡愁收入短短十个字中,使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万里”“长江”此二词意蕴丰厚。首先它描摹了眼前宽广、辽远的图景:一望无际、连绵万里的群山,滚滚东流的江水。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勃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其次它从空间概念上写出了远在他乡、归路迢遥的状况,而“已滞”“将归”则从时间概念上写客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二者相连,编织起绵延阔大的时空背景,其间“悲”“念”二字,即景点染,在以我观物的视角中,抒写诗人王勃的渴望和悲慨。再次,“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字面上也许可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异乡的客子在万里之外思归怀乡。可仔细吟味,百川灌河是自然规律,游子思归又何尝不是人情物理?是眼前之景引逗思乡之情,因景生情;还是思乡之情渗入眼前之景,缘情写景?诗中的情与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有机融合。并且,在诗歌中作为意象出现的“长江”“万里”,更是能让读者生发无尽的联想,谢眺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杜甫的“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皆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书写自己长年客居在外的苦恨愁思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两句,写出了高风送秋、黄叶飘飞之景。这图景既是对一二句所抒之怀的映衬补充,又似有以景喻情之意。萧瑟的秋风,飘零的黄叶,点染出一片浓重的感伤色彩。秋风之萧瑟,黄叶之飘零,恰又可比拟诗人王勃心境之萧瑟,旅况之飘零。同时,将“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粹写景的句子安排在篇末,以景结情,留无限深意于言外,让“境”生于“象”外,实是耐人寻味之 妙笔。再者,“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意境在古诗文中比比皆是,此前可见“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此后可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意便是在这种境象的延伸复沓中丰富、升华。

【鉴赏三】 这是写旅愁的诗,大约是王勃被废斥后,客游巴蜀时期所作。诗人王勃面对长江而悲叹自己滞留他乡。江流万里,引起游子思归之念。况且正值秋高风急的傍晚,草木凋零的季节,心中的飘泊之感和岁月蹉跎之悲难以自禁。

详情>>

« 上一句
下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