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出自 宋代诗人 的《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全诗原文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全诗赏析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这是一首抒写报国之情和忧国之念的作品。
诗的前六句追怀旧事,寄慨遥深;后两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对金兵的突然退却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二句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
诗人最初听说金兵已迫近南京城,来势凶猛;不久又得闻金兵集结在瓜州渡,气焰益炽。

处此危难之际,诗人多想挺身而出,联合抗金志士,挽狂澜于既倒,为国除危,为民解难。
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轨的异己分子,不能容许他执掌重兵、慷慨赴敌。
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内心充满愤慨:“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诗人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然而满朝公卿,尽皆畏敌如虎,嫉贤如仇,没人肯听取他的意见。
诗人的上书,要么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要么如虎须捋毛,招致处罚。
作为备受歧视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为时局担忧。
这两句前后照应,因果分明,对比强烈:一边是诸公堵塞贤路,不恤国计;另一边则是诗人系念时局,忧心如焚。
孰是孰非,孰善孰恶,一目了然。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二句借景抒情,益见其愤慨之烈、痛苦之深。
“危楼”,即高楼。
当时,诗人身受羁绊,无计可施,拳拳报国之心竟与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样碎成粉末;登上高楼,远望狼烟四起,诗人更不禁涕泪交流。
这一切,虽已成为旧日之事,却深深地镌刻在诗人的记忆之中。
“七兄”即将奔赴的扬州正是当时的兵燹之地。

在送别的时刻,诗人首先想到那惨痛的景象并形诸诗笔,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后两句折回题意,渲染送别之情。
“岂知”,点明形势的变化出乎诗人的意料之外——当初,他何曾料及金兵会发生内讧,使一场更大的战祸得以弭息。
“乱絮飞花”,则暗示随着金兵的撤离,淮水以南地区又恢复了和平景象。
诗人笔下的花絮,不仅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具有人的意识、人的情感,欣然担负起送客的使命。
它们追随在七兄乘坐的小舟前后蹁跹起舞,既表欢送之情,亦致挽留之意。
此情此意,不能不使七兄深受感动。
其实,多情的与其说是乱絮飞花,莫如说是诗人自己。
诗人自己眷眷然不忍与七兄分别,却不从正面说破,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乱絮和飞花,于是,乱絮飞花便变得如此深情缱绻。
这幅生意盎然的“送客图”,实际上只是诗人的主观意识外化后产生的某种幻象。
如果说诗的五、六两句是触景生情的话,那么,这两句则是移情于景了。
而无论触景生情,还是移情于景,究其效用,都有助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艺术上看,这首诗不仅属对精切,造语工巧,而且情寓景中,意余言外。

参考资料:

1、陆坚 主编.陆游诗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8-10

扩展资料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春,时陆游在临安。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行七。“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把完颜亮进逼采石和瓜洲时人心惶惶的情形,完全地写出来了。详情>>

« 上一句
下一句 »